特邀专家:浙江工商大学招生办主任 吕跃良
文理科一至三批每批可填报5个院校平行志愿,但要从全国千余所高校中遴选出适合考生本人的5所学校确非易事,为此本人归纳了四个步骤供考生及家长参考:
一、结合考生本人的兴趣爱好和生涯规划,理性分析,初选出若干意向学校。
考生本人应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涯规划(将来准备从事的行业、工作等)有个理性的分析;然后根据考生对学校、专业、地域等的初步意愿,了解相应批次、相关院校往年录取情况,如录取考生的高考名次范围、最低控制分数线和平均分等,初选出若干意向学校。通过这一步骤可缩小选择的范围,同时可避免填报志愿时的从众心理,尽可能地减少外界的影响。
二、根据自己的高考名次和招生计划数,准确定位,遴选出几所适合学校。
根据高考成绩排名和院校招生计划,对自己成绩所处的分数段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。我省平行志愿填报方式已实施4年,总体来讲,除了一些招生数量较少和招生计划变动较大的学校外,参考各校近4年的录取分数线(最低录取名次)就可基本判断自己适合报考的学校。以浙江工商大学为例,近四年第一批文科投档名次大致在4000名左右,理科在20000名左右,应该说基本上是稳定的。判断出大致可填报的院校范围后,从中选取几所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院校,通过院校招生网、咨询电话及实地考察等形式就目标学校的办学水平、办学特色、专业设置、师资力量、校风学风等情况进行重点研究,根据综合评价结果最后遴选出适合自己的目标院校。
三、掌握“平行志愿”投档原则,合理填报,搞定院校志愿。
按照“平行志愿”的投档原则,计算机处理每个考生的高考志愿是根据 A、B、C、D、E五个院校志愿的前后次序检索后投档。一般而言,可根据自己的排名等情况,将最前的1个或2个志愿作为“冲击”志愿,填自己认为可冲一冲的最理想的学校;中间的1个或2个志愿作为“稳妥”志愿,填自己认为较为匹配的学校;最后的1个或2个志愿可作为“保底”志愿,填较为保险的学校。当然所谓保底志愿也是考生最低限度愿意就读的学校。另外,为增加进入理想学校的机会,可适当做做“加减法”。近年来浙江考生报考本省院校很是踊跃,省内大多高校录取分数线较高。因而本人建议,不妨把眼光放远些,如果本人的成绩排名不是太理想,不要把“宝”全部压在省内或其他地理位置优越省份的高校,可选择一些往年录取分数相对较低而办学水平较高、师资力量强,有深厚办学底蕴的大学,作为自己的目标学校。又如高考成绩仅比一批线超出几分者,按常规进入第一批理想学校的可能性不大,这时可选择“加”的方法,冲一冲一些招生计划较少或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知名高校,就算冲击未果还有机会选择理想的“二本”。当然也可做“减”法,如本人自选模块成绩不是太高,减去模块分后在二批有较大的优势,放弃“一本”自认为不理想的学校或专业,把重点放在理想的“二本”学校或专业也是比较可行的。
四、专业选择避免一味追求“热门”,适合的才是最好的。
考生和家长大多对高校的专业不甚了解,在填报专业志愿时往往追求所谓的“热门”专业,而很少考虑是否适合。专业的“冷”或“热”是相对的,常常会受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,“三十年河东,三十年河西”的现象经常会出现;同时也是因人而异的,只要是考生本人感兴趣的,对自己今后发展有益的,对其而言就是合适的专业。目前许多高校为了解决“一填定终身”问题和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,在制订学生培养方案时设置了学生入学后的转专业制度、主辅修制度和双专业双学位制度等,为学生搭建了多种成长成才的平台。如浙江工商大学在学生培养方案中设计了“经济+管理”、“工程+经济(管理)”、“理学+经济(管理)”、“法律+经济(管理)”、“文学+经济(管理)”等多个双学位双专业模块,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第二次选择的机会。因而,考生不必太纠结专业的选择,就算进不了自己认为的理想专业,入学后还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达到目标。在此建议考生,尽量不要为了一味追求“热门”专业,而放弃其他的“冷门”专业,在落笔填 “不服从”专业调剂时一定要慎重。各高校每年均有一些因不服从专业调剂而被退档的考生,这些考生有的通过填报征求志愿后勉强在同批次录取,有的降一批次录取,有的甚至成为当年的落榜生而追悔莫及。
志愿填报细节提醒:
考生填报志愿时,更多的看自己的分数是否能上某大学的调档线、某专业的录取线,而对某些专业的单科成绩或其他要求则往往容易忽视,而这也正是部分学生被退档的原因。